棉花化控的要求
很多地方的很多棉农在棉花化控上往往掌握不好,不同程度上导致植株徒生旺长、果节拉长、赘芽丛生,棉株"高、大、空",因田间郁闭度大而造成蕾铃脱落严重、烂铃增多、虫害较重(由于喷药难以喷匀所致),且棉株遇风雨易发生倒伏,损失较大。
棉花化控的要求
(一)化控偏晚
大部分棉农往往是前期"不敢控"(主要是怕"用药量掌握不准", 棉株"打住了"),要"等"棉株长旺了的时候才"狠控",结果是――要么是"控不住了",植株猛窜;要么就是一下子"控的不长了",再用肥催、用药解。由此造成棉株忽而猛长、忽而近乎停止生长,使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严重不和谐,果枝和蕾铃分布不均匀。打个比喻,如此做法就好比一辆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急刹车,不管刹得住车、刹不住车,都会让汽车(棉株)"很受伤"!其实呢,就像汽车一直保持中速行驶既安全又省油一样,对棉株采取"少量多次、轻控勤控",始终保持棉株的壮而不旺、稳健生长才是一种最佳状态!
(二)化控次数偏少
一些下乡讲课卖种的、所谓的"专家"、"教授"们,为了"凸出"棉种的优点、多卖种子,故意弱化管理技术方面的重要性,说什么"棉花一生,化控三次就行",对普通棉农造成很大的误导。其实,这些人完全是"纸上谈兵",就像要人们把"一日三餐"改为"一日一餐"一样荒唐!
(三)化控产品选用不当
当前市场上有很较多诸如"缩节白金"、"三不管"之类的化控产品,宣传说的多好多好,可是真的"神奇"吗?!其实不然,这些产品主要有两类:一是肥料类加配缩节胺的,二是肥料类加配矮壮素的。但问题上,由于矮壮素原料成本明显低于缩节胺,市场上以第二类产品较多。
(四)缩节胺的选择
缩节胺通用名称为甲哌嗡。
一般在使用后3-5天发挥效果,持效期达15-25天(因使用量、降雨量、品种的敏感程度、长势等情况不同而有差异)。缩节胺对棉花的主要作用表现为6个方面:①可延缓主茎、果枝的伸长,防止徒长,明显降低株高,塑造合理株型。②有效控制顶芽、叶枝(营养枝)和腋芽(赘芽)的生长。采用缩节胺处理,可使腋芽的增长量减70%且数量减少、萌生较晚;在不整枝的情况下,叶枝的长度可以缩短50%以上。③抑制叶片的扩展,提高叶片光合作用,叶片功能期延长5~7天。棉田的辐射透射率可比对照提高17%~35.6%。④促进根系发育,增强根系活力和对养分的吸收能力,从而大大增强抗旱、耐涝、抗早衰能力。⑤由于可调节棉株内养料的流向和流量,蕾、铃的生长势加快,脱落率降低,使中下部棉铃、内围棉铃成铃率提高。据统计,正确使用缩节胺可使单株成铃增加0.5-2个,单铃重增加0.2-0.9克。
总而言之,缩节胺化控的良好效果可以概括为"三减少、五提高":即减少蕾铃脱落、减少虫害发生、减少烂铃、提高抗旱性、提高耐涝性、提高抗早衰能力、提高产量、提高品质。
(五)化控要点
化调必须综合考虑品种、地力、水肥、棉花长势长相、密度、气候条件等因素,因地制宜确定化调时间及用量,提出以下三点建议,"一要早、二要少、三要勤":
一要"早":早化控利于为今后实现良好的化控效果打好基础。开始进行第一次化控。注意初次使用的用要量不可太大,以不出现明显抑制效果为佳,为确定下次使用量打好基础。
二要"少":为了避免单次用量过大对棉花的强烈抑制,应掌握"少吃多餐"。在实践中,使用缩节胺"把一次的量分成两次或三次使用"效果最佳(可先按照一定的比例对水稀释后再施用)。
三要"勤":为了避免单次用量过大,又要达到理想的化控效果,自然少不了一个"勤"字。化控一般不必单独使用,可结合棉花防治蚜虫、螨、棉蝽象、棉铃虫和预防病害时混用,
或者结合叶面喷施营养调节剂混用(注:除了不可与赤霉素混用之外,缩节胺可与芸苔素、萘乙酸、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,或磷酸二铵水溶液、硫酸钾水溶液等营养元素叶面肥等产品混用,从而达到"促控结合",预防早衰、减少蕾铃脱落、增加产量),可掌握"遍遍打药遍遍控"或者"间隔一次控一次"(要根据地力、雨量、长势而灵活掌握)。
总而言之,在棉花化控上应掌握"少量多次、轻控勤控、前轻后重"的原则,一定要避免出现"株高到胸"或"进去棉田不见人"的局面,以棉花生育后期达到"站在棉田,株高到腰"为宜,从而实现棵矮棵壮、桃多桃大。